個人認為,如果大家都有消費意識,其實各自的生活都能提高並帶動就業。如果你不買他的好產品,他也沒錢買你的,大家都想用免費產品 結果都賺不到錢。意識很難改變,社會主流還是儲蓄意識。
針對上述觀點,有人這樣認為:意思是不要抑制消費,明明有需求卻忍著不消費,這樣不利於經濟發展。
但這個原理對中國已經無效,
一是大多數人的收入除了交房租或者還房貸或者攢錢買房之外,實在拿不出多少錢可以用於消費了,所以不是不願意消費,而是沒能力消費。
二是就算是拿錢出來消費了,賺到這個錢的人也並不會因此增加消費,這只不過使他買房或者還房貸或者交房租的負擔減輕了一些罷了,和房子這個大頭比起來,這些新增加的收入很難達到讓他有餘力增加消費的程度。
三是買房的錢進入開發商及其它獲益體的口袋之後,大多變成房屋庫存,不多的現金只有一少部分會變成國內消費,其餘會變成海外投資、海外消費和移民消費。理論上說這最終還會導致老外的購買力增強最終還是會導致中國的生意好做,但這週期過於漫長。
總的來說就是房地產的吸金效應打破了資金流的原有平衡,使全民陷入資金短缺狀態。
不過也有人認為:
曾經是意識問題,新的月光族盛行的一代已經不是那麼看重儲蓄了。
現在的儲蓄都是被動的,不儲蓄拿啥付首付呢。
當然了,說中國人必須買房的思想還是不如外國人,但這不是買房的人能決定的,而是由嫁人的人決定的。
現在中國的現狀基本上是:
之前有儲蓄的,儲蓄已經拿出來買了房了,他的消費能力已經耗盡甚至透支了。
之前沒有儲蓄的,基本上就只能靠抑制消費來增加儲蓄,目的就是為了能消費房子。
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90年代後期到00年代後期的這10年,
正是房價不太高、且大多數人沒有進城買房的想法的十年。
意思是即使是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也要買嗎?當然不是……
估計也有不少人贊助這樣的觀點,「在這大環境下,這個是在開玩笑,讓辛苦工作的人大手筆花錢,然後讓不作生產的人來賺這個錢,再讓辛苦工作的更加辛苦的去賺回這個錢。然後讓工作的人越來越窮,讓不生產的人越來越富有。 我敢說,按這樣發展,國內經濟撐不了多久。工資就得用億來計了!」
很多觀點都是圍繞中國人的投資品房子來說的:錢都用在還房貸和房租上面了,收那麼稅,還把房價拉那麼高,前所無有,以後也不會有的。房產興,百業廢,老百姓根本沒有多餘的錢來消費了。房價太高,買不起。大環境基本如此。老百姓被房子吸乾了,這樣其實不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大家都背著沉重的債務在挨日子。
這或許也是羊群特徵……
反對拿房子的問題說事的則認為,還是思想問題。當我每月收入1000元的時候,我就沒想過存錢,因為我知道,即使我一分錢不花,一年也就1萬2。這點錢能幹什麼呢?後來我的收入逐漸漲啊漲啊的,貌似是月收入5000以上,我就開始存錢了,因為我知道這個時候存錢,一年可以存下來好幾萬呢,可以幹點大事。所以,我有了第一套房、第二套房、第三套房。到了我每年收入上百萬的時候,我仍然想的是存錢,這輩子怎麼也得買輛跑車玩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