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局一 / `+ b$ C. G7 K3 D9 k
& `8 \( G+ x. E. x; S) n
假設你打算用125美元買件夾克,用15美元買台計算器。計算器銷售員告訴你,你想買的那種型號在該商號的另一家分店10美元就能買到,但你得開20分鐘的車過去。你會去那家分店嗎?
5 U: }6 | f* _3 }0 E& n( a- N+ q( }. T7 b' m2 Y$ ]( K
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去。另一組隨機選擇的受訪者聽到的則是問題的另一個版本:夾克僅售15美元,計算器要125美元。另一家店裡的計算器賣120美元。值得到那家店去一趟嗎? 3 I5 R) K) z$ y: T! F
p6 V9 J7 s4 C: M- w# P 這次,大多數人說「沒必要」。
8 ^! D3 p+ @6 }% |: ?
' F1 [; l5 {; e9 O' X( z6 E 零售商絞盡腦汁想要搞懂尋常百姓為何寧願在這兒出高價,也不願意費點兒功夫去別處買便宜貨。; j( h& K$ S9 O
1 j3 O6 K s& t- K1 q0 @+ @
這樣的結果相當具有挑釁性(假設這一調查也適用於真正的消費者),而且完全超出了標準經濟學的理解範疇。! O) i! P+ W' a2 B( |6 k
' ~3 l. \; X$ h" s z) Y. r0 |+ ^3 E, V在問題的兩個版本中,買家都打算花140美元整,開20分鐘車也都能省下5美元。「: @/ R- K) [1 R# T" k$ m
5 h, T; D( Z: |, M' f( L
為什麼我們願意為了買個小件東西開車穿過城區省點兒錢,換成貴重東西反倒不肯了呢?」泰勒說道,「顯然,這裡有心理物理學的作用。
3 W/ w* ~ f1 x. F e5 |& ?5 \; j/ R% m+ [
對15美元的東西來說,省下5美元顯得挺多;而對125美元的東西來說,5美元算不了啥。」
( [8 d1 y" `$ n6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