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跨境電商開始成為熱詞時,我們反而有驚恐的感覺,因為營銷4P通紅: 產品紅海、價格紅海、渠道紅海、營銷紅海。& q$ Z( q- Z' w5 y! ~
: l8 K$ K2 C5 s0 G, r" ~! i& A 對比國內外看: 國內電商是渠道為王,跨境電商是產品為王。, P. j( I8 z: c
# `; T# d/ n) B$ X9 ?4 t9 P; |4 C
因為,信息流、物流、三流裡面:信息流是要本土化的,強項在老外那兒;物流能力要求,海外處理能力算七分,國內算三分;供應鏈其實是應該全球化,不應該是本土化,而目前跨境熱銷品類,中國的供應鏈還是特別有優勢,所以競爭力第一重要的和產品相關的就是,供應鏈了。% V4 ?. n \" \. b: [ N
$ e# |$ F5 {5 Q) ?! F( w) M+ X
第一,供應鏈: I2 N( _! i( I' e# \4 N
- ^" Q# M( u5 K a$ x
判斷供應鏈強弱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深度,一個是價格談判能力。0 h0 H4 B1 I3 K" i
1 w' j, O, D/ Z2 R
1、整合深度:這裡面就要提到focus的重要性,只有精耕特定品類,才能加強供應鏈的深度,加強對產品品質、成本的控制。比方說,萬方,就賣幾個平板電腦,一年流水也就過億了,而且可以分銷;要做到,當然不是僅僅就是賣電腦,而是背後對供應鏈的精耕細作,通過品牌產品釋放出來;2 \8 ]1 l8 Z( U z! u
5 I( @2 o% x% e' z( _- `* f 2、價格/成本:因為無本土化優勢,跨境的用戶群,大多數對價格非常敏感,彈性很高;這個時候,價格談判能力就決定了純貿易商的死活。這一點,行業大佬有棵樹肖總放言「外貿大SKU玩法的只能存活3家,其他的只能做小而美」,據說,他們剛得到1個億的融資。這裡面,玩的是規模,是極端成本控制,對誰都是痛苦的,放到零售價格比較,是血淋淋的,大家自己品味。2 A) D/ `) g/ H( B
# t" P0 k0 n l* X2 o, M第二個,銷售渠道 V: F1 o+ a9 ]( t! X
; N% s8 n( K4 P q, \
渠道很重要,但是我還是把他放在供應鏈之後,因為前面分析過了,產品是唯一能夠拿出去拼的。有了產品和定位,才能考慮合適的渠道。渠道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不合適,我認為。跨境電商出口從大的方向上也就三種形式:1 f" d6 E& H6 a( y* ]% k; G
7 N9 t( a5 u+ S# X* r( R3 j2 b 1、第三方平台優質賬號數量:做三方平台沒什麼話講,優質賬號的數量直接決定了銷售的增長;尤其對eBay這種無太多促銷的跳蚤市場而言,很長一段時間,這是唯一的真理。而速賣通起來後,因為有很多活動,很多促銷,所以就加入了很多人為的變量。另外亞馬遜,大家在爭每一個Listing的控制權和排位,產品和一些品牌壁壘就顯得很重要。但總的而言,三方平台,賬號的死亡率很高,所以,有時間積澱了商業信譽的優質賬號就變成了核心競爭力。不信,你去摳底eBay大賣家的賬號數量。適應平台的的規則能力:平台規則決定了產品的曝光率,直接影響銷量;這一點不要多說。只講一個,一定要針對不同平台,配置產品線,定價,配套的服務。平台的規則平台做主,千萬不能拿一個屢試不爽的做法去嘗試新平台。$ q0 _* Q6 U# R# t4 C Y/ C
" L1 v5 I) S( ]: `& r4 j
2、不同的流量來源的成本相差很大;轉化率大致相同的情況下,流量決定了銷售;流量成本和轉化率共同決定了客單成本;目前,各種人類已知的流量成本都在飛漲,所以,一定要把SNS運營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 d+ z6 W1 b- C8 R- K
, K' |0 T4 x6 K) h, e& J
轉化率:轉化率乘以流量成本才等於客單成本;轉化率對於獨立站來說,是個系統工程,在大SKU做法下,深度優化客戶購買體驗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小而美可以。7 R* ]3 v. x% `( S4 d% T3 ^
( j, l+ G4 C1 `) k. }
復購率:重複購買率高可以降低客單成本,這個不多說。其實,天天想的,歸根結底,就是怎麼提升銷量降低客單成本?熟悉的群友,對比一下,大龍網和Sheinside的各方面數據,一切不言自明。, x i& F1 n# M2 r l% l/ d
% x$ s' G9 Q# ^6 W m1 U( Z; a/ x3、分銷的核心優勢又回到供應鏈能力上去,就不多說。
2 A. S5 `0 g- A% b9 |/ l! D% \" n8 B7 H
第三大點,算到物流了,而且物流以後的重要性會提升,因為,服務也要附著在物流鏈條上。這個大家自己想想。海外倉+系列本土化服務。
) |5 b- { H) Z k* `) k9 ]
: i# L$ a+ \# k; d1 h 1、中國發貨:對物流渠道的談判力,進而為控制力:在物流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對物流渠道的談判力決定了發貨的速度;大賣家一般會考慮自建物流渠道就能看得出來,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大賣家廣州棒谷,棒谷還有一個老牌的電商公司飛特物流,有飛特物流就能極大的爭強他的核心競爭力。小賣家有時候,發現,大賣家的東西,直接價格無法競爭。是有很多門道在裡面的。
$ U) x2 w+ U4 K
) z8 ?% @( {& x3 ~# u 2、海外倉發貨。這個其實考驗的是賣家的銷售預測能力。海外倉對賣家的調度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對銷售預測要更為精確,才能保證庫存不會大量積壓,否則成本會極高。海外倉最大的價值不應該是在節省成本上(特殊品類會節省,但不是所有,有的反而會高)提升客戶體驗度、服務響應能力、延長售賣週期、擴大可經營品類範圍等(這幾條,哪個打通了都是藍海)。
2 R9 [4 v9 P4 w/ j' `1 \6 G/ I7 T M1 A8 K; G# S; c i8 V
最後是服務質量。1、售前咨詢服務質量:對語言能力要求較高,快速反應可以較大幅度地提高銷售額;這地方建議大家,有能力的情況下,聘用老外留學生,成本其實並不高(基本和國內2年經驗的人持平),但是效果要好很多,或經典的僱傭美國大媽的案例也可參考。" c6 F9 F1 O+ \9 M/ n
5 P2 b$ [1 Y0 ?& Y4 R" P: X/ b 很多好的市場,例如德國,法律規定差不多半個月之內可以退換貨,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據德國大電商工作過的朋友講,最多時候退換貨差不多佔到30%,為此,斑馬倉庫都有專門的退換貨處理線,很專業的進行分類:銷毀、再上等等。
7 e o4 k! y$ J; O- J, X; {: W9 a+ V1 m3 o
隨著競爭的差距,核心競爭力可能還是得回到消費者的需求本質。外面老講:品牌化+本土化+全渠道運營。就像科斯解釋任何經濟問題,都用成本。
: q5 }8 ^3 U \9 r0 P
8 Y- J- U% c) j9 h& u& I, l 品牌化:回歸需求;本土化:接近需求;全渠道運營:滿足需求。
$ X1 t# Y; |0 d) Q
# |. q3 E7 v4 x% |! Y6 q5 |來自索諾0 ^) d: A8 P# Z1 u. B5 h
6 w3 t. |0 H, c6 W6 x; m2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