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在關注金融危機?沒有人,至少在沃思堡這個小城是這樣的。我走出書店,週末的夜晚,讓沃思堡難得有一份熱鬧,那個名字意譯為"陽光舞動" (sundance square)的廣場,果然名副其實,到處都是人頭攢動,數以百人計的啤酒派對,西部風格的搖滾樂隊,演奏著瘋狂卻動聽的曲子,迎著和煦的微風,我絲毫沒有感覺到,當前是有些媒體所說的"美國處在最危難的時候"。) [1 G# H* g) T) K. O: x
1 u8 N$ A% X- Q, z8 x
繼續一個人行走,我非常喜歡這種感覺。每到一個陌生城市,或者百無聊賴時,我都會用這種漫不經心的"11路車"方式。前面那個名叫"柯切納 (Cocina)"的酒吧人滿為患,外面還零星了站著至少10個人,一邊聊天,一邊張望著到底有沒有人從裡面出來,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等座位"方式。中國人不會陌生。* }5 D& b1 ~: [; U
: j& |; Z; D% u9 \ 對面又走來一群人,同樣數以百計,陸陸續續地從不遠處那座高達20層的停車場方向走過來,個個衣著光鮮,男的西裝革履,女的身著晚禮服,急匆匆地奔向我身後的那個劇院。這種不約而同地"趕場",讓我相信,在這個路寬人少的城市裡,人們都掐著表從家裡出發,分秒不差地趕到劇院,然而參加週末的派對或者看戲劇的。這就是美國人所謂的"確定性"。3 u; l, B+ R/ N# j$ t
& T- h/ O( ~$ e P+ a! L 對於"確定性" 這個詞,最印象深刻的一次,是近兩一年前美國《新聞週刊》駐京記者安思喬對我說的。那時,我邀請他到報社作客,參加一個主題是"老外講中國"的圓桌論壇。他提前到了半個小時,然後開始自我調侃說,"你知道嗎?在北京,甚至在中國,每天發生的事情都太不確定的。今天我開車到這裡,只需要20分鐘,但是,明天說不定就需要一個小時。"當時,我還不能完全理解這種說法的深層含義,現在走在這個中南部小城市的路上,看著那些幾乎同時到達一個地點聚會的人們,我才開始真正理解"確定性"在美國人生活中的含義。
+ I8 i7 [0 U! Q# f% ^) @4 }
1 C$ j/ ~# ^! {6 p2 I 但是,更關鍵的是,美國這種對於娛樂、週末派對的一如既往,讓我有理由相信,這或許僅僅是一場華爾街危機。我們無須用數據、用理論、用金融現象來說明問題,只要用眼睛掃一下華爾街以外的場景,便會很直接地得出這個結論。
( e0 E. b- N& z( G2 L
& S- W' t0 u, J/ z+ I; t" _ 在華盛頓時,我曾經問過一位能夠讓我相信的華人學者,有中國人認為,這是美國人的一次金融陰謀。這位學者立刻否認,不是,絕對不是,這是美國整個金融大廈的倒塌。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如果沒有買股票,不從事金融業,這種需要僅僅7000億美元來拯救的危機,到底有什麼衝擊呢?難道真的能動搖美國高達14萬億美元GDP經濟大廈和高達200萬億的金融堡壘嗎?我這個"經濟盲",實在搞不懂這一點。9 q( N# a1 m' J0 E
: P8 r- C# |/ h Q
我的大腦中又跳出兩段經歷。一是上月末,瑞士蘇黎世銀行北京首席代表劉志勤先生給我們《環球時報》國際論壇寫的文章,其中說道:金融危機再大,也沒有影響總統選舉的熱潮以及最近美國高爾夫球賽的如火如荼。另一件事則是,在我來美國之前,一位美國外交官朋友對我說,他反對救市,因為那是用老百姓的錢,去補貼那些金融精英。所以,從我所經歷的事實看,我寧可相信,這只是一次美國精英和權貴集團的"苦肉計":一邊哭窮,要求全世界為他們埋單,一邊大魚大肉,躲在被窩裡偷著樂。
5 {2 d+ U; A- e3 K A# M
. J g6 B$ O( z# x 不過,對於世界的其他國家來說,是否參與"救市大行動",根本不取決於是否有沒有必要救市,而是取決於世界權貴之間的權力合謀。這是一個值得深入質疑的嚴重問題。但是,沒有人能說得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