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噎廢食 為何要將網絡信息「毒魔化」 / g. Y& |# |, z
, E( |: R( `) ^1 ^9 N" Q
; R E5 k' M( U; U0 S) V+ i7 J2 Y 作者: 2004-11-25 1:00:53
; Q! i2 o' L( K4 o* |7 ]; f$ v
3 C6 P) k# X* |0 Y+ ]! T; }" p) W
; F/ E! d# [; j; K9 r' f2 {* g 原始出處: 《江南時報》 【原文地址】 b55533c
& {; x' {' A( Q x; Q# ~2 j# ?# a. e7 h+ j) d
/ l- E5 E$ }, U7 P, Y' I
$ T5 ?" U- N$ R, O: ~; |# `/ p' r
! V& k* S( W' l
; z/ a% D0 M! t$ W3 r8 V( P ' u" g* j. R( I& `. U
; a# Q' F! [8 n9 h
( z- G& W6 p* k+ y- P2 h0 n/ A
深圳「妞妞」事件在由網絡掀起之後,迅速形成一股強烈的輿論風暴。除了深圳本地的媒體保持可疑的緘默之外,全國幾乎所有的新聞媒體都予以了報道。幾番追問之後,深圳有關方面最終出台了一個並不令人信服的「調查結論」而將此事暫告一段落。令人感到憂慮的是,深圳有媒體卻「適時」地「痛定思痛」,發起了一場耐人尋味的「拒絕網絡毒品」運動,大有將網絡「毒魔化」之勢。
- s2 ^9 G" u2 A- `8 \* W
, T0 i, T8 V7 W( D! b7 ]! t4 L4 X) I4 W& R6 v& U' L' b% c" D' O' d
! T G4 Q6 C+ h% o ?" } 網絡是一種新媒介,其開放、便捷、互動、即時的特點,決定了網絡媒體的優缺點同樣突出。僅就網絡信息而言,由於其門檻低,缺少專業的「把關人」環節,因而其信息來源魚龍混雜,不可全信。但是,即便如此,因為網絡傳言的失真,就完全阻斷網絡「信息」甚至是網絡「傳言」的通道,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強制性的措施最終將使網絡凋蔽,群怨沸騰,這種因噎廢食的舉措,勢必會因為成本巨大收益甚小而凸顯出其不理性來。
! m' e% r! `! H8 g( n: a
* F6 {7 g' c2 w2 G; D
* \7 A7 c; `; ? C4 m4 n
0 J/ ?% s- m5 g 在各級政府倡言提高執政能力的今天,能夠科學而理性地駕馭媒體,也是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對政府部門來說,網絡不僅僅是獲得信息的途徑,更是瞭解輿論走向、瞭解民情的有效渠道。由於傳統媒體的「把關人」作用,傳統媒體自然有必不可少的嚴謹一面,同時也帶來了民眾在其上面發言路徑少、難度大而且被屏蔽的指數也大的結果。因此,在網絡上對一些新聞事件發言,甚至就一些網絡傳言發表看法,這正是公共輿論形成的最自然、最便捷、最有效率的渠道。留下這一窗口,對決策者來說非常重要。從網民的議論中,決策者能夠感受到公眾輿論的走向,看出人心的向背和民眾的好惡,從而有可能作出更加合乎民心、更為合情合理的決策,這是非常必要的。
/ C w ^; W3 I1 C- ~" \' A" J0 E2 r/ H- d
1 D# m6 m1 O E
7 m2 d# ]/ ] Z* B0 Y 事實上,就「妞妞」事件來說,如果沒有「網絡傳言」,「妞妞」的父親李意珍副書記,就不會走上輿論的前台,成為公眾監督的對象。因此,網絡傳言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有輿論監督路徑的不足。而網絡上,人們根據自己的懷疑,根據有限的信息對某些「人」和「事」的質疑,是有著基本的合理因素的。對這些懷疑能否給予足夠的重視,則考驗出政府是不是具有察納雅言的胸懷和能力。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另幾則新聞。
9 u1 s2 f' P n8 O% M
/ x0 A9 z/ B& ^) V4 A* g* K. x. }2 o+ p. p# W0 N# j/ e' O
# J6 y$ e$ ? T5 s 8月4日,一度曾引起轟動的四川雅安公安局局長李海自殺案有了結論:李海收了黑社會錢財,最終自絕於人民。先前關於其身患疾病,對工作缺乏信心的說法不攻自破。在李海身亡後,各種說法不脛而走,網絡上傳言紛起,繼而引起媒體注意,多家媒體從各種渠道側證了李海的「非正常死亡」大有蹊蹺。事實證明,網絡上的「傳言」並非沒有道理。在沒有應有的傳播路徑的情況下,輿論只得以「網絡傳言」的形式釋放能量。再聯想到黑龍江「寶馬撞人案」、江西上饒市委書記余小平自殺案等有關部門的處理方法,不禁讓人感歎不已。雖然輿論一度將「寶馬案」與黑龍江省前人大主任韓桂芝聯繫起來,有關組織部門已出面澄清,但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什麼空穴來風,現在韓桂芝因違法亂紀早被雙規,而主審蘇秀文一案的法官收受錢財的事實也被查清,可見,輿論的懷疑並非沒有道理。余小平自殺一案,迷霧重重,在經過近一年調查之後,才公佈了其違紀的一些事實,但這樣的事實並不能令人信服,輿論依然為之沸騰。再追溯到湖南長沙縣委書記李振萼於11月1日在該縣青竹湖高爾夫球場內因電瓶車發生意外受傷死亡後,輿論對其是否因公殉職的議論,都證明了群眾對官員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有關部門如果不能實事求是地進行危機公關,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傳播路徑的話,那麼只會加重這種危機,導致輿論越發偏執起來、網絡傳言更加瘋狂起來。# c& Z4 V+ W: H0 \- d
/ J: _" q# I( |2 y5 K; K7 h" q( ]3 ]- ]: \
% V/ U0 c; s- b9 k- R2 g& i5 M 值得欣慰的是,網絡傳言、群眾「懷疑」的合理內核,已經得到有關高層的重視。比如,網上輿論不僅成為新聞媒體的關注重點,也引起了許多部門的重視。而中央巡視組把「民間故事」作為反腐敗線索之一,則是尊重群眾懷疑的「合理性」表現之一。當然,群眾的「懷疑」多半是來自於直覺和判斷,往往由於信息不對稱的緣故,導致「細節」失真。但是,群眾的強烈「懷疑」,往往反映出事件的「表現」與「真相」之間有較大的反差,這就需要有關部門適時介入,通過公佈相關信息進行解釋和平衡,這樣,才能夠真正減弱傳言的傳播動力。
. w1 ]/ u Y$ l% {" d4 e. O1 g8 E4 r
9 A; G- M. d) p: J8 s6 M( t1 c
2 @4 @/ V9 A& J
因此,對「網絡傳言」,雖然不可全信,但也不可「毒魔化」,必須對引起眾議的網絡傳言給予足夠的重視———往往這些傳言,就是打開腐敗之門的一把鑰匙。1 q' ^5 n3 k; @7 M2 w/ L
8 T @) K1 x! l. ?
* N+ a' O5 G' @' H: n) T6 b& D
* \' M* o, c" I- n+ A
作者系知名時事評論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