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域名预定抢注

 找回密碼
 免费注册

google廣告發展遭遇隱私瓶頸:創始人曾為此爭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8-10 14:5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新浪科技( N8 [) K1 A) e' e! E0 ?. h; C

% l3 t5 Q7 g% a! M2 Ogoogle面臨隱私權問題+ S' @" e2 U. e) V& r9 M3 C0 {6 b- ~

3 Z. y% i$ a3 r  google是否應當從Gmail用戶身上獲取更多數據?google是否應當建立買賣網絡數據的「交易平台」?google是否不應向用戶展示任何廣告?這些問題正是google的願景聲明所討論的。這份願景聲明包含對數十名google現員工和前員工的採訪,同時也揭示了google發展信息經濟的過程。
5 d% E, @' j0 K! W% j' s/ |  B; V3 J
  google正面臨隱私問題。到最近為止,由於擔心用戶抗議,google一直沒有大量使用用戶數據來賺錢。然而,由於其他一些公司正在這樣做並從中受益,而社交網絡Facebook也在快速發展,google將不得不做出改變。% Y, \7 `" N# R$ Y

8 I, q0 a6 N' w" F4 l+ g  一名知情人士將願景聲明稱作「頭腦風暴」文檔,並稱google高管並未看過這份文件,而文檔中的一些想法是「完全沒有成功希望的」。不過,這份文檔中的一些理念仍然得到執行。去年,google首次開始收集用戶訪問網站的數據,並使用這些數據向互聯網用戶展示具有相關性的廣告。: p7 t( p5 t0 d7 H
9 g* W- W2 r3 T* q9 Q
  對於google將如何處理目前擁有的大量數據,google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Larry Page)表示:「我們正快速行動。這些數據有很多新用途。認為使用這些數據將損害消費者的觀念只是一種假設。人們總是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感到恐懼。」
% Q. l" k! F$ g: N, _, D* A
' n) `- s6 e, n1 D  其他互聯網公司也有可能效仿google。相對其他互聯網公司,google擁有更多用戶,因此google有能力使一種新的廣告瞄準方式成為主流。google同時積極參與各種貿易組織,這些貿易組織常常針對隱私權問題在內部採取一些措施,以越過法律的監督。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去年表示,只要企業向用戶披露他們的行為,這一領域可以自我監管。
" D5 `5 {3 ~% w% v) \- e. g) w
+ _6 P  e% _  x  B! n  就互聯網隱私問題而言,google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comScore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全球約75%的互聯網用戶,即9.438億人使用google的服務。google的願景聲明中稱,google的搜索數據庫是「互聯網上研究用戶興趣最好的原始資料」,「其他任何公司都無法與此競爭」。' }2 ^( {8 @' [2 o, w! Y

, |* m2 C0 J; j& B, W: {  google願景聲明中提出的最大膽想法是通過跟蹤用戶的上網活動來賺錢。例如,google可以建立數據交易市場,集合來自google等公司的數據,以高度個性化的方式追蹤某個人。. f9 D  r* e( G3 y7 y  L3 K% s

! Z/ r" b$ c/ M2 h  BlueKai和eXelate Media等小公司已經提供此類服務,這對google造成壓力。《華爾街日報》的一項調查研究了這類數據交易及其對個人隱私的影響。
% }  b3 ~9 \' M$ ?# I; i; O4 M  G, D  K1 o+ g1 @" b
  創始人觀念的改變
- }2 S( E$ e7 r1 y
- i2 H  d) A9 C" e' }" F  google在這一方面已經有些落後。google的公司格言是「不作惡」,因此在過去很多年時間內,google拒絕使用任何方法,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去跟蹤用戶的上網活動。不過,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佩奇已經逐漸改變觀念,並認為可以在不損害用戶的前提下適當利用google所掌握的數據。0 ^* E( B1 O* R

  O) ?2 Y- f0 R* n' z0 S/ E3 x  google隱私工程主管阿爾瑪·維騰(Alma Whitten)今年6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google的兩名創始人認為,他們將改善互聯網用戶的體驗。他表示:「對消費者有利的做法同樣也有利於廣告主。」近期的一次調查顯示,google的跟蹤代碼已經出現在美國前50大網站的45家中。
- }2 o1 q2 g) V  L: s. ?/ d6 `
3 A& `9 E! g( ]$ T+ {% p  這份2008年的願景聲明,以及google其他一些內部文檔展示了google的發展,以及其創始人觀念的變化。廣告銷售是google最重要的業務。然而,廣告主已經不再滿足於根據用戶的搜索關鍵詞來投放廣告,他們希望根據更詳細的用戶信息,例如興趣、收入、健康狀況和朋友圈,來投放廣告。* S8 [( g! Y( C9 o! O6 k8 L

3 U0 ~" e6 @9 Z& ]) U  google的改變也反映了互聯網行業的權力重構。過去多年中,最強大的互聯網公司是流量最多的公司。然而,目前最強大的互聯網公司應當擁有最多的數據,並知道如何使用這些數據。
; j8 \7 k6 ^% Z' S6 d5 E+ \
+ D6 W! Z  p- Z9 H8 D6 `  擁有大量個人數據
3 E  w, P: F$ @# x6 ?1 h2 \6 v  K. J1 N5 E* ]  |
  這樣的改變引發了互聯網上的「軍備競賽」,而google這樣的公司也擔心在競賽中被甩開。例如,google2008年中期的一份內部演講稿標題為「打入市場」。這份演講稿講述了開展顯示廣告業務的重要性。google目前在美國顯示廣告市場落後於雅虎。; O5 m: `( r* A

  r1 b  Y8 g5 c& K' \  google仍然是互聯網行業的領先者。2009年google營收達到237億美元,超過雅虎的三倍。其網絡廣告業務的增長速度也快於競爭對手。不過,google營收增長速度已經開始大幅下降,而Facebook則成為google一個巨大的威脅。後者能夠向超過5億用戶投放極具針對性的廣告。3 D4 T7 T& W9 e: d# Q

& F+ \8 V, f4 A4 d# G  google內部對Facebook的擔憂正越來越多,google為此也在開發自己的社交網絡服務。不過,google2008年的願景聲明並未提到社交網絡業務。google計劃在網站上推出類似Facebook的「Like」按鈕,這一按鈕能幫助用戶告訴好友他們喜歡哪些內容,而用戶每次點擊這一按鈕都將向 Facebook提供極具價值的、個性化的數據。1 }( g  G+ H0 l

  V( P- @( r& Z6 z* A/ Q* g; E' a  很少有公司能像google一樣獲取如此多的用戶數據。以曼哈頓一名26歲的演員阿里·布蘭德(Ari Brand)為例,google知道他以733美元購買了一台平板電視,因為他在google文檔服務中保存了自己的預算。此外,google還知道他通過Gmail服務發送的 2.3萬封電子郵件。google同時還保存了來自布蘭德電腦地址的搜索記錄。
6 D6 N" c/ {5 l1 x  f: @+ y, A8 }# t9 G8 g6 x
  關鍵問題在於,google沒有將這些凌亂的個人數據整合在一起。例如,google沒有利用Gmail數據在其他服務中投放廣告。google僅僅是根據郵件上下文,在郵件側邊欄投放具有相關性的廣告。google還曾表示,無法憑借google擁有的數據去確定某人的姓名。- a0 u7 i' N9 m) w( s7 o$ i

. P2 L6 p' Q! I5 K2 y# Q4 R; G, }0 X  知情人士透露,google高管認為,利用這些數據的隱私風險相對商業回報來說太大。相對一些不太知名的公司,google需要堅持更高的標準。此外google高管還擔心,通過所擁有的數據來賺錢將會引發反壟斷問題。
4 O8 E( K5 O# M7 E, r1 {/ @' k. B( |: `2 `) P+ ~6 e( U. B
  2006年,google的主要競爭對手還不是Facebook,而是雅虎和AOL。當時,佩奇反對google在用戶計算機上安裝用於記錄用戶上網活動的 Cookies,這極大地影響了google顯示廣告的銷售。由於沒有Cookies,google只能根據頁面名稱和內容來投放廣告。然而廣告主認為,相對行為瞄準廣告,這類「上下文廣告」的效果不佳。- |2 X/ Y5 C/ [" Z& D
2 A# y. T( b& m3 ^/ b6 [
  顯示廣告戰略的發展3 r$ |/ H! X' [/ H+ w1 e! d

. N+ N8 M3 W, {  ?( n  ^# {2 ~- c  2006年,google一名高級員工戈庫爾·拉賈蘭(Gokul Rajaram)和廣告銷售主管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改變了佩奇的想法。拉賈蘭回憶,當時越來越多的廣告主拒絕購買google的顯示廣告,一些研究報告顯示,google在與雅虎和AOL的競爭中節節失利。然而這並未能令佩奇和布林動搖。拉賈蘭表示:「這令我震驚,他們看問題的方式完全不同。」
* |1 T2 W, w8 ^" F5 P1 _
# D/ |; c/ a% h/ b2 h/ s. h# f5 w0 k2 K  隨著google內部的爭論越來越激烈,google也看到了機會。當時,顯示廣告巨頭DoubleClick決定出售,而微軟則試圖收購該公司。知情人士稱,google高管對於DoubleClick通過Cookies開展顯示廣告業務的方式很感興趣,因為大部分用戶並不知道他們被跟蹤了。此外,收購 DoubleClick能立刻給google帶來顯示廣告專家和客戶。5 \# Z5 F" y3 u

/ H1 _6 h7 R0 ?- p3 h* T  2007年,google同意以31億美元收購DoubleClick。當時一些專家諷刺稱,google花費數十億美元只是為了使佩奇接受Cookies。. U" }0 Y/ E& M0 E; y
. h8 |' `6 t. j1 `$ W
  根據google內部演講稿的說法,google當時在衡量顯示廣告效果方面不如微軟旗下的Atlas,在行為瞄準技術方面則不如AOL的Tacoda。google高管因此決定引入Cookies,即針對google銷售顯示廣告的每一個頁面,用戶計算機都會被安裝Cookies。4 k3 O+ }9 S8 A6 G# Z& [
* d$ v0 h; i  `  B: z& `0 b
  到2008年末,google計劃推出基於用戶興趣的廣告服務,但具體規則仍然存在爭議。這一爭議在google一次高管會議上達到頂點,佩奇與布林發生爭吵。一名知情人士稱:「這令人難過,這就像看著你的父母打架。」這名知情人士稱,布林在這一方面比佩奇更頑固,然而最終他默許google提供此類廣告服務。  R4 i: \5 p0 ?: F6 Z7 R2 M/ U& @
9 L* Q/ H0 C2 u
  google於2009年3月推出基於用戶興趣的廣告服務,不過這一服務目前僅提供給有限的廣告主。為了打消布林和佩奇的擔憂,google設立了www.google.com/ads/preferences網站,用戶可以選擇不啟用google的Cookies。
  b4 H# r6 ^: D) c& A5 a+ s3 {/ Z( l
  簡而言之,google希望推動更多的廣告交易,即使這些交易與google的數據無關。此外,google下一步希望成為所有人數據交易的平台。消息人士表示,google正在考慮是否要這樣做。
發表於 2010-8-10 16:08:36 | 顯示全部樓層
希望GG能有更大的創新,支持下
回復 给力 爆菊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8-10 16:10:46 | 顯示全部樓層
創新是永恆的主題。
回復 给力 爆菊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8-10 23:03:59 | 顯示全部樓層
用戶隱私就是個定時炸彈,還是少碰為妙。
回復 给力 爆菊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8-11 09:38:40 | 顯示全部樓層
多麼好的一個公司啊!!!!!!
回復 给力 爆菊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8-11 10:53:28 | 顯示全部樓層
看別人在做,自己又能做!這心理矛盾啊!
回復 给力 爆菊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8-11 11:57:27 | 顯示全部樓層
貌似GG每天都在打官司
回復 给力 爆菊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8-11 15:02:26 | 顯示全部樓層
Google具體內部是怎麼做的,誰又真的知道呢?反正自己小心別暴露隱私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根本不指望這些公司會給你保密,到了非常時候,就慘了。
回復 给力 爆菊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免费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點基跨境 數位編輯創業論壇

GMT+8, 2025-4-4 05:59

By DZ X3.5

小黑屋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