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式民主輿論監督機制的建構 5 ]0 n- T3 h9 E
作者:代婷婷 2004-11-28 1:31:55
6 l) ~) f) {, R1 z3 @& `+ \ 原始出處: 不 4 r' L& L0 n: O! P) }: M) w h
% \* m5 T$ r1 X4 G9 y. t k
6 s( |. t2 e: W1 _3 o1 {
0 J! _3 g, e: s" C6 P9 P. m! K$ U* u7 s5 A
——我國貫徹危機的曙光
9 k, N# V) X4 _' M' ]* ]- }3 N1 g+ d
* d7 C/ k+ ?/ e' @
+ V$ i: b/ Q6 H4 `/ e, \/ t, k
內容提要:我國社會政府機構面臨著嚴重的貫徹危機,政府高層的行政決策由於「中間梗阻」造成貫徹不力,損害了中央權威,降低了民眾的社會的信任,空耗了社會的能量。網絡傳媒的發展催生了網上公共信息平台和輿論監督機制,但網絡公共領域的建立需要借助制度建設為其保駕護航,才能真正實現對政策貫徹過程的監督。 / w$ B" j5 J- M d9 p+ K) H
" ]* u+ ^$ F' F, i
r, z( B, k9 e: B! K# [
6 g o0 J7 A) _
關鍵詞:貫徹危機 網絡公共信息平台 輿論監督 0 O4 o. W, v5 {) V7 q6 W: P
% A6 V' T" E: }' X
9 @) ?$ y s. x1 y% A
( n* G' H! ?: |
一、我國的貫徹危機嚴重影響政府職能實現 8 E8 p/ |) a5 |. o! b& G" O
( y8 t: L- Z6 S5 y$ k0 X3 k' E4 t# f D# w" J z
" u+ u7 Y6 Q C4 S6 P
當今中國社會主要「病症」是「中間梗阻」,即政治學上的所謂「貫徹危機」1。貫徹危機,是指由於一個社會政治體制的不健全,因而國家的政策難以順利執行,法規法令難以得到全面、正確的貫徹。具體表現為「中央急,老百姓急,不大不小的領導幹部不急」、「上面放,下面望,中間一道頂門槓」的現象2。導致原本一些很好解決的小事,都得要共產黨的總書記或者總理親自批示或者等到某些「權威媒體」曝光後,才引起「高度重視」的「雷厲風行」。
P8 H F$ e; [: R# N" Y% B. z: l e0 N5 }. Y
8 O; u( i6 w/ S v' t2 l+ C) W4 a2 M% Y2 _$ g: j
中央的政策始終是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但這些政策不能貫徹執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某些地方幹部受地方利益、個人利益和家族利益驅動,置黨紀國法於不顧,不但不干而且變著法地頂著幹;其次,這些地方幹部在任職過程中,形成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權力網,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組織集團,以地方對抗中央;再次,政府機構冗員太多,辦事環節增多,推諉扯皮,內耗嚴重,層層干預,使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即使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政策規範、領導指示和群眾需求,執行者也要故意推諉刁難,將「政策」在龐大的官僚機構的傳達中失去原本的意義。
7 r' l, _+ \7 W/ M# y$ p5 f! T6 @6 H# O8 v, L# D, B' G9 B$ G' M+ J
5 w- V; G3 W! x/ o# w( k' y4 b
4 a" e" a% @1 [* g! U5 Y% j' j9 A貫徹危機(或叫短路政治)必然會極大地損害中央的權威,不僅加劇社會的矛盾,而且會空耗社會的能量,降低民眾對社會的信任和社會凝聚力。在民眾與政府這樣一種長線「委託—代理」關係中,因為公共權力特有的壟斷性和信息不對稱困境,民眾很難對公共權力實施直接而有效的監督。「不好監督,不敢監督,不能監督,不會監督」是監督體制的典型反映。媒體作為政府和公眾之間溝通的中介組織,承擔著責無旁貸的代言人功能,通過反映民意推進中央政策的貫徹執行。 . T# `' f Y. T+ s5 ]9 p
7 ~$ H- v* t' Z+ q5 t
! u2 O1 p' ?1 u, a* \5 j7 N- C
0 J# _) B6 L/ V: X7 r- @
二、公共領域成為民主輿論監督更廣闊的空間 # }$ S4 `1 Z/ R9 P$ u' a6 @
9 q4 Z8 `" K' P. N! y
2 C# @/ z3 r1 k0 i
1 |9 b" _" I* Z" A: m眾所周知,傳媒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和意見表達的平台, 既鼓勵和保障大眾參與公眾生活討論、表達各自意見的自由權利,又對國家機器和民主進程行使批判和監督功能。公眾使用傳媒可行使包括知情權、表達權等在內的言論自由權。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提出了公共領域這一概念,認為公共領域是指介於市民社會和國家之間進行調節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有關一般利益問題的批判性的公共討論能夠得到體制化的保障,形成所謂公共意見,以監督國家權力並影響國家的公共政策。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作為私人的個人自由地集合或組合到一起,形成公眾。當這個擁有自己意見的公共領域在逐漸彙集民意後,形成一個有別於、外在於、獨立於國家的「社會」。這個「社會」的出現並沒有導致新的權力訴求,但它改變了權利的性質。公眾將自身組織成為公共輿論的載體,並通過信息公開的原則對國家的活動實施民主監督。 0 ^9 ` {8 q! }6 i
( a; O/ g5 U; z" C8 T! Z y# o) ?8 j/ n1 q
& N2 F6 t# A) i/ H8 p$ V
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為公共領域的出現提供了必要的契機。現代公共領域根植於現代社會,開放進步文明的現代社會取代封閉保守落後的傳統社會為當代中國公共領域的生長提供了廣闊空間和不竭動力。尤其是市場經濟的自由、平等品質及其產生的多元化的利益訴求,使得理性公共領域的健康生長成為必要。
# H+ A. N6 `2 h% n/ F8 X q, t* {; u' b
3 {' h1 s! x3 y, S/ o" |( o
- I; K9 A7 F' Z三 網絡媒體的發展催生網上公共信息平台和輿論監督機制
1 r) d* j! c6 g2 n# N
7 u2 d3 r( w8 _ O; ^( @$ F& c- h" d
& \: u. Y9 K: s( S( m
互聯網開放自由互聯的特性,使得人們能夠以一種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更加多元的價值觀念、更加包容的承受心態,來參與和接受互聯網的信息傳播。網絡傳媒的蓬勃發展使得任何力量對輿論產生和傳播的限制都已經愈顯困難。在現代社會中,有什麼急需公共權力解決的問題、公共權力是否兌現及如何兌現等都不可能完全在暗箱中草作。
9 s+ m, {0 l' O/ U! f1 n: P8 a2 h0 [' Q$ V) l
( H; X: | V$ u
& K3 ]; f; {: z8 G長期嚴格的新聞宣傳紀律,以及深入人心的黨和人民喉舌的整體形象,使傳統主流媒體擁有了高度的權威性,因此在開展輿論監督時傳統主流媒體往往是謹慎有餘、辣勁不足;而新興的網絡媒體無窮鏈接自由抒發的特質催生了網上公共信息平台和輿論監督機制。這一點通過近年來比比皆是的因為媒體的曝光而得以迅速解決的社會難題得以明證。當前我國公共領域呈現出公共權力運作規範化和社會輿情力量增強的趨勢。 F" x- S* [8 R: F1 ^
' O1 m$ r( _9 y/ j( [' S5 \
0 k" p: d, e/ i U! y+ m4 e; h
; g, l' s5 h% d* a8 L9 m2 o! k目前,我國有名的網上論壇,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新華網的「發展論壇」和新浪網的「新浪論壇」等,以其開放形式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自由參與的虛擬公共領域。從延安「黃碟」事件、孫志剛案件、劉湧案件等發生期間面世的大量網絡輿論討論可以證明,正是成千上萬的網友的憤怒聲討和激情聲援,匯成一股洶湧澎湃的正義洪流,廓清了人們的模糊認識、普及了公民常識並且沖毀了不合理的制度堤防,使得傳統媒體介入,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才使得這類問題明朗化,也才使得一些事件立馬「喊停」。「孫志剛事件」的媒體互動過程,就是公共領域模式的成功試驗。它通過傳統媒體形成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繼而網絡論壇討論這個話題並形成強大的民意,最後傳統媒體報道民意以推動政府解決所討論的問題。 ( [, X# s& z2 u& _0 J% g
/ C# n% _: f( W# b' U. p: H/ h7 X, t( Q3 w: X3 d
9 }8 T3 N9 F E3 s n1 c四、推進制度建設為網絡輿論保駕護航 ; O7 Q ]; q) Z* v/ [$ U
& X: W( P f* W# V, p( D5 }4 J, t" C2 j" y9 ^4 l
- G$ `/ Z ~ H4 j( L
雖然網絡輿論顯示了強大的力量,但其中的輿論監督力度完全取決於媒體的關注程度,只有其中重大的典型事件才能夠得以解決。在引起各方的強烈關注之後才能得到解決。網絡公共領域的建立需要一系列制度的保證才能有效地發揮公眾民意,真正實現對政府的輿論監督。
: H8 [- r4 |( h. M7 b- q. s& E
4 {; |. [8 N( S* E5 `0 {' g! ?* |! p+ X4 G9 f' f
8 f L3 w. D' w; d6 b2 s- r; c' h
1、建立透明的政府行政機制和監督機制,搭建公共信息平台,讓民眾積極反映輿論,監督政府的行政舉措和貫徹力度。傳統的政府決策中,決策過程像一個黑箱,外面的人們往往看不到決策體系內部運作的實際情況,只能透過政策出台的最終結果來認知政策。對中央政策的執行不力的關鍵原因就在於政府行政管理決策和監督機構的不透明。 ( \& n; H% j1 i5 b
8 i' g) i2 s2 V5 g- z. M( e% `! V4 }, C/ O; Z
: Z) J, J% L6 b% }/ R _( u9 ~
公共決策應在信息公開透明的基礎上做出,非保密的信息必須對社會公開,這將日益成為現代公共決策的重要原則,也是公民知情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公民進行輿論監督的前提條件。公共決策的公開和透明,能夠保證決策者更好地履行職責。一方面,政府應通過有效的媒介手段搭建網絡信息平台,及時地向公眾提供公共決策中非保密的各種信息,要建立公共決策項目的預告制度和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便於公民瞭解、監督。另一方面,提供公民有序地決策參與途徑,建立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基礎上的網上輿論監督體系,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重要決策,要及時接受、反饋並採取有效措施。讓公民直接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建立高效的扁平化機制,徹底解決貫徹危機,讓公民直接參與管理國家事務。
k' L; z& M% n8 p% x; M, M" a4 b/ o; q- h' ~; A/ A
; H" P {- E- M
/ h' G" l. x3 n8 V
2、政府走信息化管理道路,減少管理層次,縮減中層組織。在信息技術和網絡化的發展和應用的今天,轉型之後,政府則更加注重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決策和管理。信息爆炸時代,如若政府不能有效的管理,就談不上現代化的管理,互聯網和局域網發達的信息化管理是成為我國政府發展的必備條件和必由之路。政府作為國家的行政機構,承擔著大量的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職能,電子政府的廣泛應用將解決這些問題,在網上建立起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交流的橋樑,為公眾與政府部門打交道提供方便,並從網上行使對政府的民主監督權利。公眾可以從網上完成如交稅、項目審批等與政府有關的各項工作,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也可以通過因特網相互聯繫,各級領導也可以向各部門做出各項指示,指導各部門機構的工作。通過因特網這種快捷、廉價的通信手段。一方面政府可以讓公眾迅速瞭解政府機構的組成、職能和辦事章程,各項政策法規,增加辦事執行工作的透明度,並自覺接受公眾的監督。另一方面政府上網以後可以讓公眾在網上辦事,這樣既能使民眾辦事便捷,有可以利用電子自動化的手段,節省政府辦公人員,精簡政府部門,提高辦事速度,減少政府開支。 - U! [1 G" R0 v( I4 @
* X' h V7 F& C2 i! N8 X( ^- W$ }# H1 ]$ s
: a9 e8 |+ a6 W
縱橫交錯的計算機網絡改變了政府信息傳遞方式,使其由多層型變為水平型,原來起上傳下達重要作用的中層組織逐漸消失,高層決策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警醒決策。分工細化的管理組織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把相關的管理部門加以整合成為大勢所趨。網絡政府管理組織結構也就從金字塔變成矩陣型。行政組織中上傳下達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信息高速公路」所提供的大容量通訊技術所代替。 & Z) g9 E. H% P. u8 u
+ V- w5 t$ H: q" o& G" {+ ]
4 H8 ~4 G; ~3 N+ |3 Q% B0 r
# Z Q/ Q# u# T註釋: $ \9 H2 _1 x& k0 F$ f
: x/ p4 @$ a( I
* A' E( e, G$ h0 e
) H# b2 v6 b$ f7 `; L3 b4 y1姚建宗:《國外政治發展研究述評》,《政治學研究》,1999.4
, P! f) P3 ~9 ^1 y8 Q- G. P: z) E2 e9 l [3 F0 @5 F+ ]
( j& I, s6 Q& H- p" `7 n9 b9 l2 G6 v y5 a4 ^
2邵道生:《「整體合力」與「貫徹危機」》,人民網,2004.3.29
- T& x) {% I0 R% _7 q; T9 E: G& ~4 h$ O' A& J
( J0 ^1 I- {$ w" A
" z! I/ |) T! z6 N9 q3胡偉:《重大事故非得總理過問不可嗎?》,新民週刊,2002.8.12 $ E7 {$ ]6 m, r/ n
0 |: W S. ~7 }/ i( d! n
: ]' ^; t" D% H) `4 y9 Z3 d+ M# X' S' Q% g6 M
作者:代婷婷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2003級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