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Blog,當然要學點兒Blog技巧,國人總結得不太多,當然經常要看一看老外是怎麼做的,畢竟人家博的經驗和訂閱數都是很有質量的。剛開始覺得很好,也是不斷的折騰自己的Blog,照貓劃虎,不過很多都失敗了。於是,我在想,老外推薦的Blog技巧到底有多少適合中國人的Blog?當然,有些很有價值,也有些老外是為了完成每天的更新而在湊文章,我這樣說是有一些根據的,現簡單列出一些。; T1 D& Y5 P' j9 n% x) R
5 E; k) v" F' M0 [1、在訂閱中提供郵箱訂閱功能
$ E8 Z) @0 Y9 R5 s" G1 Z6 k! A, p. }% F
本來按照常理來想,這種想法是不錯的(我還為此整理了一篇「Blog推廣技巧兩則」),但事實上並不怎麼樣。秦愛網志放了半年多的郵箱訂閱按鈕,除了我自己試驗時訂閱了一次,沒有第二個人訂閱,原以為是因為R-mail(sendmerss)是英文且需要確認的緣故,於是換成了Feedsky的郵箱訂閱,可惜,兩個月下來,照樣一個也沒有,相比之下在線及離線訂閱都在上漲。也許秦愛網志的試驗不足以讓你信服,但月光Blog的訂閱數還是有一定的說服力吧?在月光的「RSS Feed郵件評測」中他談到:他的Blog訂閱數只有137,卻已經排在總排行榜的第34名。由此可見,郵件訂閱沒有老外說的那麼重要。後來,想了一想:這可能和郵件列表有點關係,郵件列表剛開始是傳遞新信息,後來就成了企業倒垃圾的地方,國人受傷並牽連到郵件訂閱。
O( R* w* y5 g7 p9 e* k. F" t/ x7 U$ j6 D: k- P0 a0 f
2、在Blog上放ADWORDS來打造Blog的知名度
) E! [7 w+ U* `8 g. G; C
% O2 Q9 q% o2 o% {( }( L9 m& E" g本來我曾經想把那篇文章整理成中文了,後來一想:有價值嗎?國外咱不太清楚,但國內這種情況下把ADWORDS做成個大Banner放到最醒目的地方,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別人:我的Blog很有知名度,連Google都把他的廣告放到我這上面了......騙鬼去吧!這不明顯的打腫臉充胖子嗎?看來,掩耳盜鈴的故事應該翻譯成英文在國外傳播一下。) m* j) \: ^0 s1 ]$ ^ j
- S* |5 K r D) f
3、我懷疑老外湊數的一篇文章; i4 g* G5 }3 J2 V
* g% `7 E# G/ S4 e$ ]# x
problogdesign的博主寫了一篇大多數Blog中的5個錯誤(5 Mistakes I』ve Found in A Lot of Blogs),文中提到的五種錯誤秦愛認為並沒有「Mistakes」那麼嚴重,我對該文中第五條「不要讓你的側邊欄死氣沉沉」的理解是:他希望用一些圖片等內容來代替以文字鏈接為主的形式。因為他沒有舉相關的正例,我就看了一下他的Blog佈局,發現他也沒有讓人感覺不同的地方,算了......我提這事兒不是對人家有成見,而是覺得problogdesign的這篇文章有湊數嫌疑。7 H* T9 A: ]) y% C
/ s0 R2 f+ e. O5 x- R! X8 n7 Q% A! L/ R1 q+ q0 `+ Z, W8 \
他的Blog在Firefox下出現變形
$ h l+ j0 u6 P& z# j+ y
/ q% T2 \1 l, F5 u8 a$ b老外提供的Blog技巧並非一無是處,下面提供的兩個非常有效的Blog技巧就是來自於老外的推薦% {# @+ C) }3 O& H& l K
( g$ I+ y' d% n( c, U2 H0 M2 i1、文章中提供訂閱按鈕及訂閱提示
# B# d; f# J: Y. Y6 i/ g* x! Z7 s1 r
這是老外也經常提到的一個增加訂閱量的Blog技巧,秦愛認為:這個技巧很有用,成效顯著。一般將訂閱相關內容放到頁首或頁尾,可以用 CSS BOX 來訂製。
8 s6 S7 x, V# s. n9 M) W. v! i* e5 e4 c
2、Blog圖片放在內容左邊
8 n/ i4 M# a5 I& V! K: x
7 p* e O3 k( P. H- P這個技巧很有科學性,是Blog在放置圖片時的參考依據,秦愛網志已將他整理成了中文-"Blog圖片-放在左邊還是右邊?"
8 M9 ]; N1 s7 A) n9 n# b, L1 f8 ^: U/ n4 x( V: P% d1 m# ~; H
大略的提了幾點,沒有攻擊老外的意思,只是想說:老外的文章有些適合我們,有些不適合我們,不應照搬,內容才是Blog技巧的王道,過多的局限於Blog技巧中有時會讓人不知所措。
, h& Y5 q- G+ q [) t, B" i* ~% c" q3 n2 i6 K
http://www.newsunday.com/post/78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