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设计 薇晓朵数字商城

 找回密碼
 加入我們

記者訪談節目技巧 對內容站長也有參考價值

[複製鏈接]
admin 發表於 2016-5-15 00: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想成為一名真正工作得力的記者,我們就需要將採訪技巧打磨成一種藝術。」新聞採訪並不是提出問題、記錄回答那麼簡單,更在於如何將基礎信息擴充、延伸,闡釋事實,挖掘邏輯鏈條。榮獲二十多項大獎的廣播記者Maria Emilia Martin分享六大必備技巧,告訴你面對面採訪、電話採訪和郵件採訪的要素,助你發揮採訪的功用。
本文節選自《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記者指南:報道2015發展承諾以及更多》,由國際新聞學會(the 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出版,同時刊於「全球深度報道網」英文版。


採訪是記者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原因就在於記者需要獲取信息、擴展從其他信源獲取的信息,闡釋事實,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事物。

在「人物,事件,地點,方式,時間和原因」等新聞收集基礎上,記者通過採訪擴展信息。無論報道哪一類新聞,衛生健康、經濟、政治或是和聯合國千年目標相關的議題,這都是一條萬用法則。

在報道消除貧困、貪腐、性別平等和環境衛生問題時,採訪不僅能讓我們瞭解專家觀點,還能聽到受這些問題影響的人們的聲音。對於那些難以發聲的貧困群體和受千年發展議題影響的人們,採訪能讓更多人聽到他們的聲音。

不幸的是,許多記者以為採訪僅僅是提問和記錄回答那麼簡單。記者們通常很少注意這項重要技能。但是要想成為一名真正工作得力的記者,我們就需要將採訪技巧打磨成一種藝術。要練就這身本事就得多實踐,需遵循以下要點:

1.準備,準備,再準備

1.5 採訪得來的信息質量取決於我們準備時所投入的精力。在此之前,要清楚你報道的主題的背景,至少要知道受訪對象的基本信息。這時需要重新翻看電視台以前播出的相關節目,閱讀報紙之前出現的文章。事先準備好問題清單,至少寫下你要問的關鍵主題。但也別偏執於你事先擬好的清單,否則你會打破採訪藝術的下一條規律:「注意傾聽」。

2. 傾聽,傾聽,再傾聽

在採訪時做一名積極聽眾,精力集中。千萬別花過多精力瀏覽手中的問題清單,否則你就會錯失受訪者所說的話,這些話可能會為追問提供關鍵線索。

採訪普通市民時,注意力一定要集中。他們會經常和你傾吐自己的苦痛——需要對他們的傾訴給予最大程度的尊重,以禮貌、主動的態度去傾聽。

3.問自己:我想從採訪中得到什麼?

採訪前,多問問自己以下問題:這次採訪是為了得到一句快評還是錄下一段聲音?是為了寫特寫還是製作特寫影片,哪一種耗時更長?哪一種需要換場景多采幾次?3

如果做廣播或電視採訪,或許應該考慮受訪者是否是好的視頻或音頻採訪人選。最好事先用電話採訪試試效果。

問問自己:採訪有沒有重點關注的議題?列沒列計劃?

4. 選擇最佳地點

事先判斷做電話採訪還是面對面採訪合適(如果採訪對播出的聲音質量沒有要求,可以考慮電話採訪)。有時,如果受訪者事務纏身,他們會願意和你在電話上聊15或20分鐘,但不太願意做面對面訪談,他們覺得這樣花的時間更長。

如果你有選擇的餘地,可以想想最好在哪裡做訪談。如果是做廣播或電視採訪,多考察場地的設置和噪音情況。

5.使採訪對像舒適受訪

在採訪中你可能遇到這些情況:有些人看到麥克風就不大願意聊下去了,或者聽到「採訪」二字就閉口不言。若是碰上後一種情況,你可以說你想單獨約時間「聊聊」或問幾個問題。

採訪前隨意聊聊天,讓採訪對像更自在一些。如果需要開啟錄音或錄像設備,解釋清楚,讓他們放輕鬆。

採訪受害者或受害者的親屬時需要特別小心,因為這些人都曾或多或少地親歷過犯罪或災害現場,或者生活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記住人們無論出於什麼情況而接受採訪或拍照請求,奉獻給你的不僅僅是時間,也像某些土著團體所信奉的那樣,是分享一部分靈魂。因此對於這樣珍貴的機會一定倍加感激、謹慎,採訪時注意力一定要非常集中。

如果採訪對像受訪時情緒激動,給予時間調整情緒。告訴他們你理解他們的處境。要是他們同意採訪,其他人也會理解他們的處境。

6.掌控採訪進程

務必告訴受訪者採訪的大致重點。千萬別只按著準備好的問題發問,否則你的採訪就像背台詞一樣生硬。

如果用麥克風采訪,記得始終把它牢牢握住,千萬別讓受訪者搶走。

如果採訪公務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不要分列桌子兩端——盡量找沙發或者其他適合坐的地方,這樣就可以去除你們之間代表空間/權力的元素。

其他建議

問刁鑽的問題

通常,以較為輕鬆、缺乏爭議的問題作為開場是個好主意。受訪者覺得感覺更自在時,就更易選出一些問題來挑戰他/她。或許把問題改成引述第三方觀點的形式:「你的對手發表了……言論,你打算如何回應?」

郵件採訪

有時不太方便做面對面採訪、電話採訪,或者條件上不允許時,可以考慮用郵件採訪。無論對記者還是受訪者而言,這種採訪方式都不太理想,會遺失掉面對面採訪可以捕捉到的細節,也就沒機會觀察做筆記。這就意味著記者會錯過有價值的細微態度變化或者回答時的猶疑。

實踐,實踐,再實踐

採訪的藝術是最簡單、同時也是最困難的新聞實踐方式。記者每次採訪時,需要不斷打磨採訪技藝,爭取每次都有提高。

使採訪收效顯著的秘訣有哪些?

‧ 事先問好對方名字,採訪時加以稱呼

‧ 問開放式問題,這樣引出的回答比「是」或「否」信息量更大。

‧ 問題保持中立客觀。

‧ 詢問定義、例子和軼事。

‧ 詢問觀眾/讀者可能知道答案的問題。

‧ 問題短小、切中重點。

‧ 一次只問一個問題(別把問題疊加在一起)。

‧ 做好追問的準備——傾聽受訪者的敘述,抓取需要追問的內容。

‧ 別提前下判斷。

‧ 確保你是在問問題,而不是添加評論。

‧ 別在採訪時和受訪者爭論。

‧ 盡量別在採訪中涉及太廣。記住你的重點應該放在那裡。

‧ 禮貌待人,但要堅持挖掘事實。就一個問題不斷提問,直到獲得回應。

‧ 準備一個收尾的問題

‧ 在採訪結束後,問問受訪者他/她是否有願意添加的內容(這招通常還能套出更多有用的信息)。問問他/她有沒有其他推薦的受訪人選,並詢問之後如有追加問題,是否能再次聯繫他/她。

郵件採訪的建議

1.通常來說,當我收到郵件採訪請求時,會收到一長串問題。要想給出一個深思熟慮的答案,花的時間會比我想像的長得多。所以,如果你只能做郵件採訪的話,首先,體諒受訪者的時間,將你的問題控制在三到五個以內。

2. 採訪時向受訪者介紹自己和工作單位的信息。讓他們知道你是怎麼聯繫到他們的。你是從哪裡發現他們名字和聯繫方式的?發送問題時,也問一下有沒有機會再追問,或者對問題加以解釋。

3. 讓他們知道截稿期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沒有收到任何回復,再跟進問一下情況。要是馬上就得交稿,就同時給幾個信源發問題。

4. 一旦收到回復,如有需要,繼續讓對方解釋問題。一定發一封感謝信,說如果得到回復的話就附上文章鏈接(如果你提出了給鏈接,一定要做到)。

5. Skype的使用率越來越高,我現在更願意用它做電話採訪。現在有很多電腦程序方便你錄下採訪(當然要確保讓信源知道你在錄音)。

6.無論你是用電話、Skype或者互聯網,確保在正式採訪前做好準備。

作者簡介:authorMaria Emilia Martin是公共廣播記者先鋒,曾因報道美籍拉丁裔和拉丁美洲議題獲得過二十多項大獎。她的職業生涯始於美國第一家美籍拉丁裔人持有並運營的社區公共廣播站。此後,她創辦了很多開創性的廣播節目,包括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的《拉丁族裔眼中的美國》和《戰後中美洲》。她在美洲多個國家擁有豐富的新聞和廣播培訓經歷,足跡遍佈墨西哥、危地馬拉和玻利維亞,同時是富布賴特和騎士獎學金的獲得者。目前,她擔任非營利組織Gracias Vida的負責人,他們在美國德克薩斯的奧斯汀市,中美洲的安提瓜和危地馬拉等地設有辦事處。

本文節選自《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記者指南:報道2015發展承諾以及更多》。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於2000年由各國簽署,其日程致力於提高全球各地的生活質量,重點關注的議題包括貧困、性別平等和教育。在該目標發佈15週年之際,此份指南為媒體人提供了報道上述關鍵領域的實用建議。該指南目前已有四種語言版本,由來自全球六大洲的21名媒體人共同撰寫,其中不乏我們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撰稿人。我們非常感謝國際新聞學會授權刊登系列文章,感謝歐洲新聞圖片社和埃菲社授權刊載配圖。

翻譯/周煒樂,編輯/王一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我們

本版積分規則

备案权重域名预定

點基跨境

GMT+8, 2025-1-22 20:58

By DZ X3.5

QQ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