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華與華一行30人團隊赴日學習豐田生產方式。行程最後,尚和管理咨詢公司給我們做了TPS講座,華杉在講座後做了總結發言。以下是演講全文:
華與華為什麼要來日本學習TPS(豐田生產方式)?可以用我十幾年前說過的兩句話來總結,這兩句話是:
所有企業都是製造業
所有企業都是咨詢業
我今天的總結,就從第一句話開始,到第二句話結束。第一句話講華與華是製造業企業,第二句話講豐田汽車是咨詢公司。
1、所有行業都是製造業
任何行業,都要解決一個生產製造的問題。華與華是創意公司,華與華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做不出創意,做不出好創意。市場有,客戶有,肯給錢,但是,我們生產不出來。
這是不是製造問題?
為什麼生產不出來呢?手藝不行還是流程不對?還是只有老闆行,老總行,其他人不行?我們在日本學到了,要讓每個人腦子裡隱藏的知識,變成公司組織所有人共享的顯性知識;要讓師父的技能,變成公司的技術。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
中國有句古話:「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一直認為這句話是理所當然的,現在才知道這是錯的。這是師父不負責任,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也沒組織起來。公司是創造知識的組織,也是經營知識的組織,當然也要是整理知識,學習知識的組織,要讓師父的藝術,變成公司的技術。
之前橋本老師跟我說,豐田生產方式在中國翻譯成「精益管理」,而日本是沒有「精益管理」這個詞的,是從美國來的。美國人把豐田生產方式譯成「lean production」,中國再翻譯成「精益生產」。那時候我就一直想用一個什麼詞來表達TPS,我找了一個詞——「全員持續改善」。所以說我們要學習的生產方式可以定義為「全員持續改善的生產方式」,這是公司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看到日本的企業和員工,有一種特殊的關係,就是公司關注每一個人的進步、幸福和快樂,不落下任何一個人。而大量的生產、技術、管理的改善,都是自下而上的自發,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精神。
2、學習學什麼?不是學高大上的「新思維」,而是反覆學習每天自己手上做的事。
我們來日本,不是學高大上的思維。現在很多經營企業的人:焦慮、倉惶。有些人還說:「現在都是打劫的時代了,你們還在學流程,是不是傻啊?」學習不是學新思維,而是學每天都在做的事!我們看到日本的會議室,都非常的精簡和簡潔,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會議室的筆,每支筆上都有價簽,這樣使用它的人就知道他使用了多少價值的資源。這些東西我們學會回去就能實踐起來。說「精益求精」,靈感就會從對面走過來。戰略不是研究明天要幹什麼,而是研究今天做什麼,才能到達明天!
3、學習「一勞永逸」的「一勞」。
我一直在講,我們要「少幹活,多掙錢」,這就是管理會計的作業成本法。少耗人力,排除浪費。管的事多了能有效率嗎?全是廢動作,把自己累壞了,還產生不了什麼價值。只做有價值的事才是效率。我們華與華不是解決方案的提供商,而是任務的提供商。這就要求我們研究這個「一勞永逸」的「一勞」,把所有的資源投在前端。
我們在豐田看到,一條總裝線上,前後每一輛車車型都不一樣,為什麼還能那麼高效率的組裝?因為旁邊所有的零部件都按次序排好了。所有的功夫都下在前面。我們幹活呢,總是不願意在前面下功夫,後面就要不斷的返工了。
最快的進步是什麼?就是不退步。
最高的效率是什麼?就是不返工。
要集中優勢兵力在一戰而定,一勞永逸的事情上,不要太多動作,要排除廢動作。
4、學走正道,學立志!不被旁事所迷惑。
小時候大人問:「長大了想做什麼呀?」都能答上來。長大了之後反而回答不了這問題了。總被「機會」牽引,沒有方向。要立志,要志有定向。華為為什麼有成就?因為他們志有定向。每年都有類似「2016年最賺錢十大行業」之類的文章發佈,你又不是剛大學畢業不知道該幹啥,什麼行業賺不賺錢關你什麼事?你的志向是什麼?天天找風口,腿跑斷了都借不到東風。
5、學積小善,創奇跡。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老想幹大的,先幹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徹底。不要一下定很多計劃、很多目標,最後一件事沒幹成。成功就是想要什麼並為之付出代價。
志向一定要遠大,每天的任務量一定要小,這樣才能堅持,下日日不斷之功。
所有的成功都是靠時間,所有的成就都是靠積累,這個認識一定要清楚。
6、企業家都是活菩薩
說企業家都是活菩薩,不是說企業家都有菩薩心腸,而是不是活菩薩就不能成為企業家!企業家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階級。企業家沒有終身制。擁有一種創新的力量,一種濟世情懷的狀態,才能稱之為企業家。企業家對內關注人才的培養,企業文化的建設,關注員工的成長和幸福生活;對外關注能對社會產生什麼價值,關注全人類、全社會的幸福和快樂。我們在日本看到,這樣的活菩薩不少。我們在中國,在華與華的客戶中,我們也能看到,成功的企業家,都是活菩薩。
7、所有行業都是咨詢業
最後說說所有行業都是咨詢業。
華與華2002年的「價值之輪」
華與華早些年有個「價值之輪」的模型。強調企業的價值是從產品——服務——資訊——體驗——夢想,逐步遞進。這個華與華價值之輪,起源於我2001年去美國,訪問一家叫YAMAMOTO MOSS的設計公司,YAMAMOTO和 MOSS是夫婦倆,YAMAMOTO先生是日本人, MOSS女士是美國人。他們跟我講體驗經濟,說:
服務價值>產品價值
體驗價值>服務價值
又給了我一個公式:
體驗價值-服務價值=創造體驗的機會
這個公式,給我啟發很大。所有的道理都是一個道理,你看今天我們來日本學TPS,所有的日本公司,整天都在尋找創造改善的機會,先假設動作是浪費,即這個動作能不能不要,有沒有更好的動作,更高效的動作來代替這個動作!這就是改善機會。
我從美國回到廣州後,琢磨他們教給我的知識,我又加了一條——資訊的價值。
那時候我常說一句話:「養成顧客對我們的習慣性資訊依賴」,只要有問題人家就立馬想到要問你,在資訊上依賴你,你不就有了現在我們說的「顧客的黏性」嗎?蘋果一開新品手機發佈會,全世界都翹首以待,為什麼?是對它的技術和創新養成了專家依賴。這就比服務的價值還大,因為它有了資訊的價值!
我在體驗這個圈上面,又加了一個圈:
夢想價值>體驗價值
所有的企業都是夢工廠。最偉大的企業,都是在某一方面代表著人類的夢想,比如谷歌代表著人類的夢想。這個我在很多場合講過,《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書上也有,今天就不細說了。
我把這張H&H價值之輪,噴繪出來,掛在我們廣州公司牆上。02年,YAMAMOTO MOSS公司的客戶總監Peter來華與華,是一位馬拉西亞籍華人,我跟他講這張圖。他開始一直不理解我說的「資訊(information)」是什麼意思,後來終於懂了,告訴我說:「你不應該用information這個詞,應該用expert,專家,咨詢。」養成顧客對我們的習慣性資訊依賴,叫咨詢依賴也可以。我聽他的,把information改成expert,中文還是保留了「資訊」。
後來這張價值之輪我講得比較少了,跟客戶更多的講一個企業價值三角——「拳頭產品,權威專家,夢想化身」。這個更聚焦一些。價值之輪,更傾向於方法論。「拳頭產品,權威專家,夢想化身」,則更簡化一些,讓企業對號入座去回答三個問題:
我的拳頭產品是什麼?
我是哪方面的專家,在哪個領域是「人類的首席知識官」?
我能在哪個方面,代表人類的夢想?
我還講一個更抽像的,「三個代表企業版」:
1、始終代表先進的生產力
2、始終代表先進的文化
3、始終代表顧客的利益
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就是拳頭產品、權威專家、夢想化身,就是產品、服務、資訊、體驗、夢想。在生產力和文化上落後了,企業就一定會被淘汰,必須始終保持先進。再提出一個「始終代表顧客的利益」,是指企業的「心性」。比如我們常說什麼是好員工?始終站在老闆的立場,就是好員工。什麼是好老闆?始終站在員工的立場,就是好老闆。什麼是好企業?始終站在顧客的立場,就是好企業。
價值之輪、企業價值三角、三個代表企業版,是華與華方法比較核心的幾個經營思想。今天重講價值之輪,也是講華與華方法的思想史,企業的五個價值:
產品的價值
服務的價值
資訊的價值
體驗的價值
夢想的價值
豐田汽車,有這五個層次的價值;華與華,也是有這五個層次的價值。豐田汽車也是咨詢業,華與華也是製造業。華與華為什麼要來日本學豐田,你會看到,十幾年來,我們一直在一個原點上探索,從2015,我們又回到2002。
日本遊學課程結束後,華杉代表華與華向組織這次遊學的橋本正喜老師表達了衷心的感謝,並承諾一定「知行合一,率先垂范」。
|